導讀:電視聲音係統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被叫做伴音,電視聲音通常被看作電視畫麵的輔助,因此電視音頻技術的發展就沒有電視顯示技術那麽顯眼。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電視自20世紀發明以來,不過一個多世紀的時間,電視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黑白到彩色、從模擬電視到互聯網電視,從標清到4K,4K尚未完全普及,轉眼8K又上場。然而,電視的聲音係統卻如同被時代拋棄的孩子,並沒有跟隨電視顯示技術的變化而變化。到今日為止,電視聲音係統仍然以內置音箱為主,除了材質有所提升、環繞聲格式的增加之外,在功能上卻沒有發生令人耳目一新的變化。
音頻技術進化之路 電視聲音係統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被叫做伴音,電視聲音通常被看作電視畫麵的輔助,因此電視音頻技術的發展就沒有電視顯示技術那麽顯眼。實際上,隨著電視技術的發展,消費者對電視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當畫麵越來越真實的同時,觀眾對電視聲音的立體感也有了較高的要求,開始追求“全息立體聲”。
縱觀電視音頻技術的發展,電視音頻最主要的變化是在重放聲道的數量上。人類的聽覺係統是一個複雜的信息集合係統,人類不僅可以識別響度、音色、音調等基本的聲音要素,還能夠分辨聲音的空間特性,也就是聲源的遠近、方向等。因此,音頻技術的發展方向就是讓越來越多的聲音從四麵八方圍繞著電視用戶。最開始的單聲道或是雙聲道立體聲由於聲道數量太少而無法營造真實的現場感,於是電視聲音係統發展出多聲道環繞立體聲,並在此基礎上產生了5.1、7.1、22.2聲道等環繞聲格式。日本NHK更是為超級高清電視推出22.2聲道環繞聲係統在橫向的基礎上增加了縱向,通過在用戶上方增加音箱,來達到全息立體聲的效果。
但電視音頻技術的發展不一定能給用戶帶來更好的聽覺享受,因為這還取決於音頻技術在電視節目上的運用。如果電視節目采用單聲道,那麽安裝再多的音箱,效果也不會有質的提升。
中國電視節目伴音係統目前的標配依然是雙聲道立體聲,已經與歐、美、日、韓等發達地區產生了十餘年的差距。盡管早在2003年廣東電視台就在節目《布蘭詩歌》中嚐試5.1環繞聲進行節目製作,但直到2012年,浙江衛視播出的節目《中國好聲音》,才真正地讓環繞聲節目走進觀眾的家裏。而次年第二季《中國好聲音》播出時,5.1環繞立體聲則成為了該節目的宣傳重點。隨後,央視、湖南廣電集團、上海文廣集團、廣東電視台等也加入了5.1環繞立體聲的節目製作當中。時至今日,雖然有不少電視台使用單聲道進行節目製作,但是環繞立體聲技術仍然隻掌握在少數資本雄厚的電視台裏。
麵板技術遏製電視音響發展 “視”、“聽”作為電視機最重要的兩個功能,兩者在發展上並不是齊頭並進的,電視屏幕的發展反而是電視音質變差的元凶。電視機顯示技術由CRT到液晶電視再到OLED,我們會發現電視機的屏幕變得越來越薄。這在一定程度上剝奪了電視機音箱的空間。
目前市麵上最常見的揚聲器係統分為幾種:密閉式音箱、無源式輻射式音箱、耦合腔式音箱、號筒式音箱等。盡管這幾種揚聲器係統構造不同,但這些音箱都需要通過聲音反複地反射、緩衝來減少雜音、加強低頻震動從而增強低音。隨著電視變薄,留給音箱的空間變小,聲音反射和緩衝的次數也隨之變少。這導致現在的電視機在音箱材質不錯的情況下,高中頻表現都不錯,但一到鼓聲、腳步聲等低頻表現時就會有一種力度不夠的違和感。就算廠商在電視背後加入低音炮,但是在根本問題沒有解決的前提下,這種做法無異於杯水車薪。由此看來,電視聲音不僅僅是停滯,甚至有倒退的跡象。

為了使電視聲音係統向前發展,彩電研發者開始嚐試將聲音的功能開始從電視中抽離出來,這促使了分體音箱的出現。實際上,2013年國內就出現了第一款電視分體音箱——Soundbar。Soundbar將多個聲道的音箱整合成一個長條,每個通道都有獨立的腔體,保證聲音有足夠的空間進行反射和緩衝。這樣做的優點就是不用犧牲電視音箱的空間而保留了音質,但這僅僅是將聲音的質量拉回到CRT時代。
在需要保持安靜的場景中,分體音箱顯然也不適用。在有孩子的家庭裏,孩子睡覺以後,家長是不是隻能關閉電視或者是調低音量而犧牲觀看體驗?對此,人們想出另一種解決方案——藍牙耳機。隨著智能電視的普及,電視基本配備了藍牙芯片。但藍牙耳機涉及到傳輸速率的問題,目前的藍牙4.0可以達到1Mbps每秒,卻依然不夠快,用戶在觀看視頻的時候會產生或多或少的延遲,也就會造成畫音不同步。
雖然還有這樣那樣的不足,但是音箱從電視機中分離出來依然是目前彩電行業的大趨勢,這樣做可以節約電視內部空間,讓原本最厚的的地方變得更薄,同時也能讓電視在編碼技術上進行更多的嚐試。
電視聲音的最新探索 目前廠商對音頻上的探索分為兩種,第一種是索尼的方案。今年年初,索尼發布了一款OLED電視,但這款電視最讓人眼前一亮的不是屏幕的正麵,而是背麵。索尼在OLED 麵板背後嵌入兩個發聲單元,通過這兩個發聲單元的震動讓屏幕自身發出聲音,讓屏幕充當音響,索尼稱之為“銀幕聲場技術”。
第二種是DTS的方案,這種方案是對聲道的深耕,DTS的這項編碼技術可以對發聲單元進行單獨控製,也就是說可以降低或提升某個發聲單元的音量進而突出某種聲音或是降低某種聲音。
這兩種探索為音頻技術發展提供了非常好的靈感,同時也給消費者提供了更多想象空間。基於索尼的銀幕聲場技術,未來OLED麵板後置的發聲單元或許會越來越多,而隨著發聲單元的增加,同一塊屏幕的振幅會有所不同,從而產生不同的傳播路徑,經過反射後傳入用戶耳中,最終形成環繞聲效果。而DTS的技術或會實現聲道的分流,配合分屏技術和藍牙耳機,最後讓同一台電視同時播放兩部或多部電視劇而互不影響。
科技需要人們發揮其想象力的極致,而人們也需要科技為其解決生活中遇到的無數煩惱。在日新月異的科技進步速度下,或許在不遠的將來,遲到的音頻革命又會在彩電行業掀起新的高潮。